赵立平教授:期待盛会,希望跟大家分享Science新成果
2018-03-09

2018年3月9日,世界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赵立平教授和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肠道领域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我们特别通过书面方式对赵立平教授本人进行了专访。在专访最后,赵立平教授也特别表达了对即将召开的中国肠道大会的期

2018年3月9日,世界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赵立平教授和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肠道领域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我们特别通过书面方式对赵立平教授本人进行了专访。在专访最后,赵立平教授也特别表达了对即将召开的中国肠道大会的期待。

热心肠团队: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肠道菌群与人类疾病的研究,可否介绍一下您和团队在过去十几年的研究历程中的关键性成果?这些积累是否帮助成就了这篇《Science》文章?

赵立平教授:我们从2004年开始发表第一篇研究肠道菌群的SCI收录的论文,到这篇Science,已经发表超过70篇。用“俗套”的发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来看,第一篇是发在《微生物学方法杂志》,影响因子只有1.5。这些年下来,影响因子10分左右的或以上的,只有十来篇。

但无论文章不管大小,每一篇都有所创新,也都不“人云亦云”。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第一,我们强调菌株水平的研究,努力追求能做菌株水平分析的方法;第二,我们注重菌株之间的生态学关系,不注重分类地位的相近性;第三,我们努力遵循科赫法则解析因果关系。

的确,这次发表的所谓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是十几年创新积累的结果,不是什么意外的“运气”。

热心肠团队:发表一篇高影响力的文章,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可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一些值得分享的故事呢?对团队成员您有何介绍和评价?

赵立平教授: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一共有6篇论文在Nature/Science杂志被送外审,但最终只有这一篇得以发表,其他都被拒稿的。因此,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恐怕也不过分。

而这次发表的工作,从开始筹划,到完成现场试验和样品分析,到分析数据和写作,到投稿和发表,也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

我们的团队以及合作单位的同事们都非常地努力和团结。彭永德主任和张晨虹博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为研究的完成和论文的发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位作者的贡献都是不可或缺的。

共同通讯作者彭永德主任

共同通讯作者张晨虹博士

热心肠团队:这篇文章中通过合适的膳食干预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情况,那么,这些成果离转化还有多远呢?您和团队未来会拓展哪些转化研发工作?

赵立平教授:这次发表的是“机制性临床研究”,里面用到的营养干预方法具有应用前景。接下来,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收集足够的临床证据,最终应该将膳食纤维改变菌群改善糖尿病的内容写进“糖尿病临床防治指南”中。

我们会和合作企业一道,与临床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等合作,扎扎实实遵循科学规律,努力推进成果的产业化,为病人造福。

热心肠团队:在论文中,您提到了一个肠道“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当中,也存在着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那么,往往在过程中,不是单一的微生物进行或者发挥作用,请问如何更好的解析或者解释这个现象呢?向完全没有生命科学背景的普通读者科普相关概念,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赵立平教授:这次发表的工作,一个最重要的亮点,就是通过试验证实了肠道菌群中存在生态功能群(Guild)。“Guild”本来是指中世纪欧洲各地商人组织的“商会”或者“行会”,后来被生态学借用,来指一个生态系统里面“抱团取暖”的一组成员。

其实,在一个复杂生态系统里面,成员之间都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相反,成员之间会“拉帮结伙”,共同适应新的环境或者利用新的资源来生长。总之,“抱团”以后有利于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这次发现的能够充分利用大量多样化的膳食纤维生长的有益菌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功能群”。

生态系统能够给人带来的每一项益处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服务”。而这些重要的“生态功能群”就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者”,对维护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热心肠团队:您和团队在研究中充分利用了组学等技术分析了饮食干预造成的菌群变化,并因此验证了特定干预方法可造福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研究中也可以看到明显的组内个体化差异,您如何看待这些差异?未来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干预,是否需要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进行个体化设计?您如何评价目前炙手可热的个体化营养(精准营养)?

赵立平教授:这种与膳食纤维改善糖尿病有关的细菌构成的生态功能群在每个人肠道里的丰度和多样性是有差异的,会影响每个人对营养干预措施的反应和最终临床指标的改善效果。未来的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营养干预应该会走向“靶向性”和“个性化”。

精准营养的核心是要有“分子靶标”,通过精确检测进行精准调控,才能实现精准营养。

热心肠团队:肠道特别是肠道菌群领域是一个多学科充分交叉和融合的领域,您和团队的研究也充分展示了交叉的魅力,您最看好这个领域哪些专业背景的团队、哪些技术的交叉?

赵立平教授:我们的研究涉及到了很多学科,是微生物生态学、内分泌代谢学、食品与营养学、元基因组学、中医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交叉和融合的结果。每一项微生物组相关的研究,都需要组建自己的多学科交叉的队伍。

热心肠团队:作为即将于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肠道大会 的名誉主席,您对这个大会有何期待?您会向参会者分享什么内容?

赵立平教授:我相信这次大会会成为中国临床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一次盛会。我希望能跟大家分享这次Science发表的结果。


© 2017-2021 京ICP备18003096号-3